领异标新评《思凡》 删繁就简议《茶人》

来源:戏剧系 作者:通讯员 发布时间:2008-12-30

2009年新春演出的锣鼓即将敲响,作为戏剧系影视表演专业的两台毕业剧目,小剧场先锋实验话剧《思凡》和话剧《茶人杭天醉》先后在我院黑匣子演播厅、实验艺术剧场登台亮相后,又即将跨入新春演出行列。为了使这两台剧目对外公演更为精致,1229下午,戏剧系邀请钱法成、周冠均、顾天高、胡小孩、赵美成等我省著名剧作家、评论家,美术系、音乐系、文管系、科研处、教务处、基础部等部分系部领导,以及参与创作排演工作的部分指导老师,在行政楼三楼会议室召开了两出毕业剧目的研讨会暨专家指导委员会会议。戏剧系主任支涛主持研讨会,院领导林国荣、何志云、黄杭娟参加座谈。

小剧场先锋实验话剧《思凡》是2008年在学院新成立的孟京辉戏剧工作室与我院的首度合作剧目。作为该剧的副导演、戏剧系教师赵鑫然向大家汇报了排演该剧的大致经过,并简要地谈及排演所带来的对于现有教学模式的冲击。《思凡》被引进学院作为教学剧目,从长远角度而言,还不仅仅是对传统话剧的突破,可以这么说,它那打破框框的训练和表演手段,适应了高职院校培养艺术人才的方式方法。其次,该剧从学生自身角度出发,依照个人的特色因材施教;再加上天马行空般散点式的创作理念,以及大量的集中表演训练,对于短时间内解放他们的天性,强化演员的舞台综合技能,突破自我三位一体的局限,避免创作过程中的庸俗现实主义表现形式,其效果都非常明显。再者,这种新鲜的训练方式对于不同教学风格的促进,对于专业教学与培养方式的转变,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探索。

事实上,选择这样一出有别于传统的先锋话剧作品作为学生毕业剧目,自10月份刚成立排练剧组时就受到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在这次研讨会上,著名戏剧评论家顾天高认为,在当前形势下,学院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先锋戏剧”很有必要,因为此类戏剧样式的确有它的优长,比如可以让演员从捕捉外在的节奏、挖掘表演的积极性上得到一定的收获,能悟到新的东西。我们一向秉承的“斯坦尼”表演太沉重,“先锋”可以跳出沉重。但特别要关照的是,绝对不能让学生盲从、迷信“先锋”,既要进入,又要跳出,辩证地将它作为一种“拓展训练”,达到有利于塑造人物的目的即可。而著名戏剧评论家赵美成则犀利地指出:在当前加强校园人文素养教育的语境下推出这样一个剧本作为学生的毕业剧目,从选材到诠释都值得商榷。该剧剧本完全是对原来的《双下山》、《僧尼会》等题材的逆势颠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恶搞,剧中对于青涩孩子的原始情感(如冲动、欲望等)的把握以及无处不在的暧昧是放纵的,作为表演教学形态必然是弊大于利,因为所有的人物都是符号,从中看不到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没有真实的行为逻辑和心理轨迹;或者说,“先锋戏剧”所谓的“游戏说”、“感觉说”等等成不了我们教学的主流。

由戏剧系教师莫江陵编剧的《茶人杭天醉》曾经作为该系2008届影视表演专业学生毕业剧目,由剧目教研室主任史昕导演,2007年底搬上实验艺术剧场进行公演,反响不俗,今年改由影视表演专业负责人那钢导演,亦颇为引人注目。

院长何志云称赞这两版的《茶人》,由于二度创作风格不同,演员班底不一,呈现给观众的也是不同的样式。从今年的这版来看,应该肯定其总体上是一部颇具人文色彩的现代作品,在各部门的团队意识和全力配合下,现在已然立起来了。在听了导演、音乐等部分创作人员的阐述后,他进一步鼓励说:既然是实验,就允许搞创新、革新,不必为前人已创造的所束缚。

当然,对于那钢导演的这版《茶人》,林国荣、何志云和编剧莫江陵、科研处等部门相关人员以及受邀专家一起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而总结众人的发言,大致有如下一致的看法:第一,那钢版《茶人》删除了大量原创剧本的内容,新增了许多东西,人物方面比较突出的是增加了说书(杭州评话)人,应该说更增添了地域文化气息,此种创新值得肯定,但目前这一人物的呈现与整出戏并不和谐,主要表现在说书内容、语言风格不贴戏,不顺道,没有与情节推进和人物心态合拍,如能将之改造成具娓娓道来、引人入胜之感的风格,就会与主人公杭天醉相得益彰了。第二,主人公杭天醉的表现立体,没有一般意义上的概念化。把重点笔墨紧紧扣在杭天醉身上,无疑是正确的,但现在的中间部分人物的变化太大,从消沉到振奋,起、落变化跳得太快,没有一个合理的契机交代给观众。杭天醉作为敢死队员冲锋上阵也不太可信。一个成功的戏剧人物理应是一个时代的缩影,社会的缩影。因此,要充分照顾到从满清到现代转型这个人物的复杂性。另外,人物关系需要理顺,把枝枝蔓蔓删除,使戏核更加突出。把握整出戏的味道,把“茶,乃清净无垢的精神内外世界”的主旨,把人物挖出来,把人物关系理清,不必太纠结于情节,而要着力于人物关系。第三,“斗茶”一出戏设计得太外在,其实“斗茶”斗的是理念,斗的是精神,茶、人合一的“茶人”精神,中华民族的大义全聚于此,这节理应从内涵上做足文章。第四,现在舞台呈现给观众的,总体感觉是太满了,无论灯光、音乐的进入,还是蒙太奇、意识流等手法的运用……切换也太过频繁,戏剧与电影的时空转换毕竟不同,太多容易导致观众视觉疲劳。建议整出戏的基调可再追求淡雅、平和、清高一点,犹如品茶,让观众自己去想、去回味,当会更好。

院党委书记林国荣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学院、戏剧系教学和创作的关注。他还指出,从目前形势来看,学生的就业走向是多元化的,我们的办学立足也将以开放的、多元化的视角,努力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引进一些世界潮流的东西,比如“先锋”之类,让学生接触一下,引领他们走向成熟,对于学生今后的成长还是大有益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