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底始终有一个角落保存着对文化对艺术的向往,它不分有钱和没钱。昨晚,为了许多普通人的文化梦想,由本报和万隆珠宝合办的杭帮春晚在杭州剧院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观众。火辣辣的中国结、欢天喜地的红灯笼,一片喜庆的背景中一只金鸡昂首挺立,而台下,密密实实坐着,笑着的,都是我们这座城市里的普通人。
由媒体、艺术院校师生、专业演员、文艺爱好者,联手打造的浙江文化史上第一台本土春晚,在筹备过程中采取了开放式创作,由老百姓来出点子、提建议,昨晚,老百姓要看的“阿六头”从观众席上站起来,走上舞台;观众说很喜欢的《常回家看看》,引来全场的应和;这场属于老百姓自己的春晚,以这样一种亲和、温情的姿态,抚慰和答谢在这座城市忙碌了一年的人们。
昨晚7:15,一曲欢快的打击乐合奏《龙腾虎跃》首先拉开了杭帮春晚的大幕。鼓点声中,年的味道开始在每个人身边弥漫。而观众不知道,早上8点,演奏者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的学生们已在杭州剧院舞台开始排练,她们的学校在滨江,这意味着早上6点她们就得起床准备了。随后,在微熏的快乐里,灯暗了,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附中卢伟拉响了板胡,苍凉凄婉的《秦腔》独奏勾起了观众的乡愁和惆怅:在外地工作的孩子什么时候回家?家乡人数着手指等待的亲人有没有准备好年货?隔着千山万水的那个人他好吗?
余光中的名诗《乡愁》在杭州话剧团著名演员李连元浑厚的声音中,让乡愁绵延开,而接下来的小品《接站》更是把这种情绪渲染到了极致,坐在记者身后的一位女观众抬手抹了抹眼睛。先锋舞蹈《与外乡人一起跳舞》曾经在杭州大剧院的工地上演过,当时,这种原生态的艺术表现方式打动了无数外乡人的心灵,昨晚,在本报报纸版面做成的背景板的映衬下,杭州歌舞团的演员再次重现了当初动人的一幕。之后,浙江歌舞剧院著名歌手潘音飞的《常回家看看》,终于释放了这股乡愁,给人们一个开始憧憬新年里的团聚和欢喜。
“阿六头说新闻”是读者点名的节目,昨晚,在“熬稍熬稍,频道锁牢”这句杭州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开场白中,“阿六头”安峰从观众席中走出来,引得周围一片骚动。这次,他和“小热昏”俞康发搭档来了一段杭州话的说唱表演,让现场人们喜笑颜开。“乡愁”过后,春天近了,我们需要希望需要憧憬需要“春光”。
“我们的家,住在天堂。”美丽的天堂留住了众多外乡人的脚步,愈来愈靓丽的城市也成为他们的家。昨晚,在杭州歌舞团演员支乐双和夏哲的歌声中,聋哑女孩毛董莱用手语舞出了《梦想天堂》。优美的手势、纯净的脸庞,把城市的那份秀美表达得淋漓尽致。
坐在台下观看节目的主办单位之一万隆珠宝的负责人周斌说:“我们企业能为杭州的文化建设出点力感到很高兴。”
……
舞台的追光灯打在岁末,每一个舞,每一首歌,都抚慰着人们在年底的惆怅和乡愁。第一个板块的“乡愁”,第二个板块的“青春”,第三个板块的“春光”,都在诉说老百姓自己的情绪,自己的文化梦想,自己的故事。一年的期盼,一年的辛劳,一年的梦想,昨晚,应该是他们允许自己实现的一天,最为放松的一天——他们是这台晚会的观赏者,也是这台晚会的参与者。他们的情绪,始终与舞台,一起在起伏。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常务副院长俞志达昨天也赶来为自己的学生压阵。“这是我们展示教学成果,让学生们在大舞台上锻炼的一个绝好机会,所以我一直关照他们要珍惜。”坐在剧院里,听说下午彩排的时候学生表现不错,俞志达脸上泛起了欣慰的笑容。他说,学校现在已经放假了,不过,为了这场演出,老师、学生谁都没有提回家的事。“我们的芭蕾老师是从外地请来的,他们本来都已经订好了回家的车票,考虑到这是我省的第一个芭蕾专业班,我们还是决定拿出来亮亮相,让观众检验一下我们的水平。”
昨晚,在浙江文化史上诞生的第一个本土春晚、第一个由观众点播并参与演出的春晚、第一个最亲和的春晚,台上唱的,说的,都是老百姓平常做的,想的。所以当阿宝让观众们互相拉住邻座陌生人的手时,他们做了;当结束时候,主持人请现场1600名观众互相祝福时,他们大声对彼此喊出了“新年快乐”。